長沙,簡稱長,湖南省省會,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之一,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qū)之一,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確定的重點開發(fā)區(qū)域,南中國綜合性交通樞紐。長沙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1819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qū)面積1909.86平方公里。全市轄6區(qū)、2縣,代管1市。
長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fā)源地,我國歷史上唯一經歷三千年歷史城址不變的城市,有文字可考的歷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xiāng)”。長沙又稱楚漢名城”,馬王堆漢墓和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蘊,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歷史上涌現(xiàn)眾多名人,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沙礦產種類繁多,尢以非金屬礦獨具特色。已查明的有鐵、錳、釩、銅、鉛、鋅、硫、磷、海泡石、重晶石、菊花石、煤等50余種,有全國獨一無二的菊花石,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海泡石,生產規(guī)模居全省第一的永和磷礦,等等。其中大型礦床10處,小型礦床16處,礦點300多處。
長沙市的河流大都屬湘江水系,支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302條,其中湘江流域289條。按支流分級:一級支流24條,二級支流128條,三級支流118條,四級支流32條;另有13條屬資江水系;形成相當完整的水系,河網(wǎng)密布全市。年平均地表徑流量82.65億立方米,徑流深550~850毫米。湘江流經長沙市的常年徑流量年均692.50億立方米,全年可通航。全市水能蘊藏量24.53萬千瓦,地下水總儲量9.35億立方米/年,為長沙市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但現(xiàn)僅利用16.72%。長沙周邊水系完整,河網(wǎng)密布;水量較多,水能資源豐富;冬不結冰,含沙量少。
更新時間: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