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寧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伊犁河谷內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工業中心。
伊寧市古稱寧遠,始建于1762年,為清代伊犁九城之一,1952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建市,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城市。[2] 伊寧市橫亙伊犁河谷中部,連接312國道的ZUI西端。東連伊寧縣,西接霍城縣,南與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隔河相望,北靠天山支脈科古爾琴山,是新亞歐大陸橋中西部的主要窗口。伊寧市現轄七鄉二鎮二場、八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755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52萬人,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等37個民族。
伊寧市是祖國西部邊陲塞外江南的一座花園城市,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自然稟賦得天獨厚,素有花城”、蘋果城”、塞外江南”之美譽,所在的伊犁河谷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十大新天府,2010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選為中國十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并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稱號。
伊犁河民族文化旅游村:座落在伊寧市新環路伊犁河北岸,原稱塔什庫勒克鄉果園,占地面積80余畝,園內正中央建有一座高達5米、可容納200人的涼亭,是伊寧市民舉辦結婚、割禮等民間活動的主要場所。該民族文化旅游村還能夠為游客提供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烏茲別克族特色餐飲近200個品種。
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寧市新華東路的拜都拉清真寺(也稱麥的里斯),是伊寧維吾爾族穆斯林們進行宗教活動的ZUI大場所。它是清政府直接撥款在伊犁修建的第一座伊斯蘭教寺院。過去它同回族大寺、塔塔爾寺號稱伊犁三大清真寺院。
更新時間:2016-12-03